刘伯温兵书(精装)-小说txt下载-严锴 免费全文下载-曹操法曰司马懿

时间:2017-06-04 12:40 /免费小说 / 编辑:白枫
主角叫司马懿,曹操,击之的书名叫《刘伯温兵书(精装)》,它的作者是严锴写的一本人文社科、历史军事、军事类小说,内容主要讲述:因为在已军陷入险境时,再作欢悔和反省已经是没有必要了,关键的是安定军心,保持士兵的斗志,让其拼

刘伯温兵书(精装)

作品字数:约14万字

核心角色:司马懿,曹操,法曰,击之

小说频道:男频

《刘伯温兵书(精装)》在线阅读

《刘伯温兵书(精装)》推荐章节

因为在已军陷入险境时,再作悔和反省已经是没有必要了,关键的是安定军心,保持士兵的斗志,让其拼作战,奋勇杀敌,才能有胜利的希望,否则将完全被,很容易被敌人击败,所以说士气很重要。

☆、五十一

五十一

【原文】

凡敌人强盛,吾士卒疑,未肯用命,须置之地(1),告令三军,亦不获已(2)。杀牛燔车,以享战士。烧弃粮食,填夷井灶,焚舟破釜,绝去其生虑,则必胜。法曰:“必则生。”

秦将章邯(3)已破楚将项梁(4)军,以为楚地兵不足忧,乃渡河击赵,大破之。当此时,赵歇为王,陈余为将,张耳为相,兵败,皆走入巨鹿城。章邯令王离、涉闲围巨鹿,章邯军其南,筑甬(5)而输之粟。楚怀王以宋义(6)为上将,项羽(7)为次将,范增(8)为裨将,救赵。诸别将皆属焉。宋义行至安阳,留四十余,遣其子宋襄相齐,自之无盐,饮酒高会(9)。项羽曰:“今国兵新破,王坐不安席,扫境内而专诸将军,国家安危,在此一举。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,非社稷(10)之臣。”项羽晨朝宋仪,即其帐中,斩之,下令军中曰:“宋义与齐谋反,楚王令羽诛之。”是时,诸将皆慑,莫敢支吾(11),皆曰:“首立楚者,将军家也。今将军诛叛。”即共立羽为假上将军(12),使人追宋义子襄,及之齐,杀之。使桓楚报命于楚怀王,因命项羽为上将军。当阳君、蒲将军皆属焉。项羽以杀宋义,威震楚国,名闻诸侯。乃遣当阳君、蒲将军率二万众渡河救巨鹿。战少利,陈余复请兵,项羽乃悉兵渡河,沉舟,破釜甑(13),烧庐舍,持三粮,以示士卒必,无还心。于是至,则围王离,与秦军遇,九战绝其甬,大破之,杀苏角,虏王离。当是时,楚兵冠诸侯。诸侯皆从上观。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。楚兵呼声天地,诸侯人人惴恐。于是,大破秦军。

【注释】

(1)地:致无生还之境地。

(2)亦不获已:意思是说明这是不得已的做法。

(3)章邯:秦将,官至少府。秦末,镇过陈胜、项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。在巨鹿兵败投降项羽,被封为雍王。楚汉战争中,被韩信所杀。

(4)项梁: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。下相(今江苏宿迁西南)人。楚国贵族出,楚将项燕之子。在定陶(今山东定陶北)与秦军作战中战

(5)甬:谓两旁筑有墙垣的通,以保证运输的安全。

(6)宋义:故楚令尹。秦末农民起义爆发,从项梁起义。楚怀王熊心以其为上将军,号卿子冠军。率军北上救赵滞留安阳不,为项羽所杀。

(7)项羽:秦末农民起义领袖。名籍,字羽。胆识超人,于安阳杀滞留不的宋义,率军北于巨鹿打败秦军主。秦亡,自立为西楚霸王。在楚汉战争中,于垓下被刘邦击败,突围至乌江,自刎而

(8)范增:项羽谋士。参加秦末农民起义时,年已70,初从项梁,佐项羽,颇有谋略,被项羽尊为亚因刘邦施反间计,为项羽所疑而忿离于归乡途中。

(9)饮酒高会:谓举行盛大酒宴。

(10)社稷:古代帝王、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,作国家的代称。

(11)支吾:抵触、抗拒。

(12)假上将军:因尚未得到正式任命而暂署上将军之职,故称“假上将军”。

(13)釜甑:均为炊。釜,一种敛、圆底,或有两耳的锅,有金属制和陶制两种。甑,类似现代的蒸锅,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孔格。

【译文】

两军战,如果敌军强盛,而我军士兵心中怀疑是否能取胜,不肯奋作战,则将处于必的境地。此时必须明告诫全军:不打胜仗就没有生路。然杀牛,把战车当柴烧煮,以此来犒赏将领和士兵。还烧毁并丢掉粮草,填平井炉灶,焚弃战船,砸饭锅,断绝士卒生还的希望,如此就一定能取胜。兵书上说:“置之地而生。”

秦朝大将章邯打败项梁的部队,认为楚军不必忧虑,渡过黄河看功赵国,大败赵国。当时赵王为赵歇,陈余为将军,张耳为国相。兵败,他们逃到巨鹿城。章邯和秦将王离、涉闲包围了巨鹿。章邯的部队驻扎在城南,修筑甬粮食。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,项羽为次将,范增为副将往救赵。所有救赵的别将都听从宋义指挥。宋义行军至安阳,40余天不牵看,还派他的儿子宋襄到齐国去作国相,到无盐,在那里摆酒席,大宴宾客。项羽说:“现在楚军刚刚打了败仗,怀王整天忧虑不安,把全国所有的兵给你,国家的安危,取决于此次的军事行。而你不恤士卒,却为自己谋私,实非栋梁之臣!”第二天早晨,项羽去朝见,在宋义军帐中杀了他,并向部下下达命令说:“宋义与齐国结谋反,楚王密令我杀他。”这时,诸侯都被他镇了,没人敢有异议,都说:“最先扶起楚王的,是将军。现在您又诛平了叛。”当即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,派人追杀宋义的儿子宋襄,又派人向楚怀王报告,楚怀王任命项羽为上将军,当阳君、蒲将军归他统领。项羽因为杀了宋义,声威震楚国,各国诸侯都知了他的名字。于是项羽派当阳君、蒲将军率领2万余人渡河去救巨鹿,未能取胜。陈余又请项羽增兵。项羽率领全部人马渡河,渡河之,命令部队把船沉入河底,捣锅盆,烧毁帐篷,只带3天的粮食,并向士兵表明,如不能取胜,绝不生还。到了巨鹿,项羽军队包围了王离,断绝了他们的甬,打败了他们,杀了秦将苏角,俘虏了王离。当时,救赵的楚兵无不以一当十,呼喊之声,震天地,一起救赵的其他诸侯,人人惊,于是大破秦军。

【心得】

本篇主要阐述将帅对缺乏信心、未肯用命的士卒应采取的处置措施。凡此情形,必须“置之地”,以“绝去其生虑”,令其定必的决心。只有这样,才能奋勇杀敌,生。

“陷之地然生”,是历代兵家常常采用的励部队奋勇杀敌的一种战略战术。这一谋略,其实就是让部队生,为孙武首倡,因为战争是充危险的生之地,要有不怕的精神,军队的战斗才能无比强大。

在特定条件下,此法是可行的。但就本而言,士卒的勇敢精神,是由战争的质和士卒的军事素质决定的。唯有良好的军事素质,部队才有强大的战斗

☆、五十二生战

五十二生战

【原文】

凡与敌战,若地利已得,士卒已阵,法令已行,奇兵已设,要当割弃命而战,则胜。若为将临阵畏怯,要生,反为所杀。法曰:“幸生则(1)。”

秋时,楚子伐郑,晋师救之,与战于敖鄗之间,晋赵婴齐使其徒先舟于河,败而先济(2),故将士懈,士不可胜。

【注释】

(1)幸生则:想要侥幸生反而必

(2)济:这里指渡河逃跑。

【译文】

与敌军战,我军已占据有利地形,部队已摆好阵,军令已颁布,奇兵也已埋伏妥当,最重要的是不惧生去战斗,就能取胜。如果将领在阵胆怯,企图侥幸活命,反而会被敌人杀。兵书上说:“作战时想侥幸生的人,必定被杀。”

秋时,楚庄王讨伐郑国,晋军去援助,与楚军战于敖、鄗山之间。晋国大夫赵婴齐派人先在黄河上准备了船只,若失败就先渡河逃跑,因而将士懈怠,终致失败。

【心得】

本篇主要阐述将帅的勇怯与作战成败的关系。在已备对敌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之下,夺取战争的胜利,关键在于将帅是否能够果敢地指挥部队“割弃命而战”;如果将帅“临阵畏怯”、贪生怕,必然导致失败。

因此,出师征战,是国家的大事,是生存亡的命脉所系,而其要害全在于将帅。将帅是国家的支柱,是先王认为举足重的人物。因而要任命将帅,就不能不审慎考察。所以说,打起仗来,既不可能使双方都大获全胜,也不可能使双方都遭致惨败。只要军队超越国境行活,不出十天的期限,如果不能消灭敌国,自己就必然兵破将亡。

战争实的较量,不但是物质量的对比,也是精神量的对比。在备一定客观物质条件的基础上,能否充分发挥人的勇敢精神,就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。

☆、五十三饥战

五十三饥战

【原文】

凡兴兵征讨,入敌地,刍粮乏阙(1),必须分兵抄掠,据其仓廪,夺其蓄积,以继军饷,则胜。法曰:“因粮于敌,故军食可足也。”

《北史》:北周(2)将贺若敦(3)率兵渡江取陈,湘州陈将侯瑱(4)讨之。秋泛滥,江路遂断,粮援既绝,人怀危惧。敦于是分兵抄掠,以充资费。恐瑱等知其粮少,乃于营内多聚土,覆之以米。召侧近村人,佯有访问,随即遣之。瑱等闻之,以粮为实。敦又增修营垒,造庐舍,示以持久。湘、罗之间,遂废农业。瑱等无如之何。初,土人乘船(5),载米粟及笼鸭,以饷瑱军。敦患之,乃伪为土人船,伏兵甲于中。瑱兵望见,谓饷船至,逆争取,敦甲士遂擒之。又敦军数有叛者,乘马投瑱,瑱辄纳之。敦乃取一马,牵以趋船,令船中人以鞭鞭之。如是者再,马畏船不敢上。伏兵于江岸,使人乘畏船马,诈投瑱军,瑱即遣兵接,争来牵马。马既畏船不上,伏兵发,尽杀之。实有馈饷及亡奔瑱者,犹恐敦设诚诈,兵不敢受。相持岁余,瑱不能制。

【注释】

(1)刍粮乏阙:粮草缺乏。刍,喂牲的草。阙,通“缺”。

(2)北周:北朝之一。公元557年,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代西魏称帝,国号周,建都安(今陕西西安),史称北周。公元577年灭北齐,统一了中国北方。公元581年为隋所代。共历五帝,祚二十五年。

(20 / 35)
刘伯温兵书(精装)

刘伯温兵书(精装)

作者:严锴 类型:免费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